我是來自寧夏銀川的雅新,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,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。今年,我第一次走進爸媽在線 “傳統文化 修心養性” 修習班的課堂,而這份 “第一次” 的背后,藏著一段關于育兒錯位的遺憾……
爸媽在線家人康養基地
去年,女兒先參加了爸媽在線的 “學生成人成才” 專場培訓,可我這個做媽媽的卻沒能同步跟進。孩子結業后跟我分享課堂所學、心中所感,我卻因為沒聽過夏老師的課、不了解課程內容,根本給不出她期待的回應。看著她眼中光芒一點點黯淡,我才猛然發覺: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我們母女早已走岔了路。
女兒參加第七屆學生專場培訓
正是這份遺憾,讓我今年毅然報名,目標只有一個:學會如何真正地教育好我的孩子。可初到課堂的前兩天,我的心卻始終被焦慮牢牢攥住——離家前,我和丈夫合演了一場 “戲”:他做嚴厲的 “惡人”,沒收孩子的手機;我則扮溫柔的 “好人”,假意幫孩子要回手機。那幾天,女兒不斷用奶奶的手機發信息問我:“媽媽,你跟爸爸說了嗎?我什么時候能拿回手機?” 我嘴上敷衍著 “爸爸不同意,再等等”,實則根本沒敢和丈夫溝通。每一次回復,心都像被細針狠狠扎著:既心疼孩子的期待,又怕這 “沒收手機” 的約定半途而廢。
第92期傳統文化修習班開幕
那時的我甚至開始懷疑:明明都來學習傳統文化、尋求育兒答案了,為什么連一個手機問題都解決不了?這份自我懷疑,直到第三天夏老師的家庭教育課,才終于被一束光徹底照亮。
陳老師講信仰
課上,夏老師的一句 “手機是孩子的朋友”,像驚雷般炸醒了我。我忽然意識到,我們粗暴沒收的哪里只是一部手機,更是孩子重要的快樂來源。孩子曾不止一次跟我說:“媽媽,我沒有朋友,也不知道怎么交朋友。” 可我從未真正聽懂這句話背后的孤獨——作為教師,我習慣了在工作中對學生嚴格要求,回到家,竟也把這份 “標準” 原封不動地強加給孩子:只準學習、不準娛樂,連她喜歡的手工,我都覺得是 “浪費時間”。我總以為自己是為她好,卻忘了她首先是個需要理解、需要快樂的孩子,而非我 “教育成果” 的試驗品。
夏老師授課
夏老師的成長經歷讓我深受觸動,這位童年時期既非傳統意義上的"乖孩子"也非"學霸"的智者,用親身經歷詮釋著教育的真諦,讓我看清了自己更深層的問題:過去我總盯著孩子的學業表現,像拿著刻刀修剪枝椏般苛求她們符合 “優秀” 的標準,卻忽略了她們身上閃爍的獨特光芒 —— 比如女兒手工時的專注、小女兒畫畫時的創意;我總抱怨親子關系緊張,卻沒意識到自己從未學會與內心和解,過度思慮讓肝火旺盛,把焦慮都轉嫁到了孩子身上。我甚至自信地認為孩子 “該懂的都懂”,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她們的創造力與好奇心。
入院洗心
課程第四天,當女兒第四次打來電話問手機時,我沒有像從前那樣不耐煩地反問 “你就只關心手機嗎?不想媽媽嗎?”,而是輕聲說:“媽媽好想你,特別特別想你。” 電話那頭,女兒的哭聲瞬間傳來:“媽媽,我也好想你…… 明年你再來學習,一定要帶上我。” 那一刻,我清晰地感受到她積壓的委屈與思念,也真正明白:真正的教育,不是灌輸知識,而是點亮心靈;不是控制行為,而是陪伴成長。
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
五天的修習班結束時,我帶著三份沉甸甸的承諾回到生活:以鼓勵代替苛責,不再用 “教師標準” 苛求孩子;用包容替代比較,看見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光芒;讓傳統文化智慧成為滋養家庭的活水,學會與自己和解,也與孩子共情。
基地廣場
如今再回望,那場關于 “手機” 的焦慮,不過是我育兒內耗的縮影。而這次傳統文化的學習,不是終點,而是我作為母親覺醒的起點。我不再想安排孩子的人生,而是愿她能真正成為自己生命的主角;我也不再糾結于 “如何教育好孩子”,而是先學會 “如何做好一個理解孩子的媽媽”。
道德
感謝爸媽在線,感謝夏老師,也謝謝同行的伙伴們。育兒之路其修遠兮,但我知道,我終于走在了真正的路上——一條用理解代替控制、用愛代替焦慮的路。
第92期修習班合影